新闻中心
经济日报: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主要重点群体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就业总量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重点群体就业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稳定就业大盘兜牢民生底线
重点群体主要包括哪些人群?促进其就业需把握的方向和重点何在?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力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多措并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体现,对稳定就业大盘、兜牢民生底线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重点群体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其中,高校毕业生一般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总供给的七成以上,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这就要求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促进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增收,意义不言而喻。脱贫人口是指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登记备案人员,要守住不发生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需全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
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主要重点群体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从青年群体就业情况看,2024年12月我国16岁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实现连续4个月下降。从农民工就业情况看,2024年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6%,比2023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长0.7%。从脱贫人口务工情况看,截至2024年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超3300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2月,人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着力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型分类提供创业支持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需分类研判不同人群的就业特点和形势。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就业困难人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帮扶对象。这些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不同,就业预期和就业选择也有新变化。需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基础上,立足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的不同特点,直面不同人群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分类加以解决。比如,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最佳求职期尽早实现就业,需要就业公共服务统筹各类社会资源,推动人才供需有效适配,不仅要把"就业直通车"开进校园,还应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见习实习,改善劳动力供给无法有效满足现实需求的状况,以及时、贴心、给力的服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需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当前,就业总量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例如,对于劳动力市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既创造了新就业岗位,也削减了传统行业中的一些岗位,同时还会产生人机合作、协调、交互的关系等。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又如,发展绿色经济是大势所趋,同样蕴藏着大量的岗位需求。此外,作为劳动力市场"信号灯"的薪酬排名也出现明显变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已跃居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首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进入前三名。加快高校专业调整步伐、强化校企融合发展、努力培养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复合型人才,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需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变量。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是第一大收入来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32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5%。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需夯实就业这个基础和前提,为更多劳动者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前,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下一步,需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
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当前面临什么新情况新问题?
张本波(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所社会政策室主任、研究员):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突破1000万人,2024年增至1179万人,2025年预计达1222万人。
党中央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积极投身新兴产业,就业占比从2019年的20%增至2023年的35%。主动参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制造业就业的比重稳中有升。志愿参加基层服务项目,踊跃到祖国最需要的一线、西部和农村就业。同时,创新创业充满活力。调查显示,近半数高校毕业生有创业的打算,其中超10%已有创业项目。在这些创业项目中,约30%来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约10%来自各类创业大赛和学校孵化项目。
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举措,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从拓宽就业渠道入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立足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发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比如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每年新增岗位约150万个,其中60%面向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浙江省对招用应届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按每人1万元发放就业补贴。支持大学生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天津市对灵活就业毕业生按社保缴费的三分之二给予最长24个月补贴,深圳市设立"大学生创业贷",最高提供300万元贴息贷款。支持国有企业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广东省推出"展翅计划",对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国有企业给予每人5000元补贴。
第二,从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入手,让高校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通过改革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将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就业率、薪酬水平等联动,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2024年教育部增设国家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专业布点1670个。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升级,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畅通从校园到企业的通道。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专业建在产业链、专业融入产业群"原则,紧密服务地区发展,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第三,从完善就业服务入手,搭建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提供职业规划、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等服务。上海市黄浦区成立"新职业就业导师团",为青年求职者答疑解惑。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时对接就业信息,开展线上招聘。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针对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实施"一人一策"帮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高校学科专业重新布局加速。不少曾经的热门专业因无法与市场需求匹配被逐步撤销,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新专业兴起,有的高校不顾实际盲目跟风,很难保证培养质量和促进就业。二是劳动力区域分配仍欠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产业基础雄厚,对人才形成"虹吸效应",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吸引力不足。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3届本科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占比为51.1%,西部地区为25.0%,中部地区为20.1%。三是选择"慢就业"的比例逐渐增加。一些学生毕业后暂不踏入职场,而是通过备考等途径寻找其他机会,推迟就业。分析原因,或是缺乏就业机会、或是自身技能不足、或是职业规划不明朗,导致就业步伐滞后。
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结合实际优化调整促进青年就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从实际出发选择就业方向。下一步,可从以下方面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其一,高校毕业生需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选择,主动增强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努力寻找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其二,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和联合培养。其三,企业要深度参与学校学科建设,为高校教师和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重视青年群体长期职业发展,助力其在职场开好头、起好步。
来源:经济日报,2025-03-28,有删节